(资料图片)
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:面对湖光山色、如画美景,却搜罗不出一句“有文化”的描述。一些人深感自己的语言表达趋向贫瘠,于是聚集在网络社群里,一起寻找治愈“文字失语症”的良方。
虽然这只是部分网友的“自救”,却点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实。日常交流表情包、流行梗信手拈来,可到了需要逻辑严谨、词句优美表达的时刻,很多人就有口难言了。大量“文字失语症患者”,还是曾经“说得了英语,背得了古诗,解得了方程”的优等生,肚里的“墨水”都去哪儿了?以至于有观察者感慨,“会写,已经成为少数媒体和作家掌握的特权。”
有人说,文字是一种高阶的表达。相较于直白的图像呈现,文字表达背后是深度思考、长期积累与形象输出的结合。用词用典的精准度,往往折射着一个人的内涵修养。但在网络化生存的今天,精深思考和输出却常常被搁置。一方面,潮水般的信息不断增加认知负荷,人们被迫一目十行,于无形中削弱了解读、理解、记忆的能力,透支着本就稀缺的专注。另一方面,媒介迭代给人以更直观强烈的刺激,受众对想象力和思考力的调用越来越少。可以说,作为时代主流媒介的网络重塑了当代人的思维方式,信息海量但养分不足,自然难以支撑高质量的文字表达。
“语言诚然是活的,但应该活得健康,不应带病延年。”表达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,如果将文字仅仅当做一种工具,“失语症”似乎不值得太过忧虑,甚至文字直接简化为代码也并非不能传递信息。但文字,至少中国文字,还承载着文化与情感。犹记得新冠疫情发生之初,一些捐赠物资上印有“青山一道同云雨,明月何曾是两乡”“岂曰无衣,与子同裳”等诗句。寥寥数字,意蕴悠长,给人以极大的精神力量,也成为文字力有千钧的证明。
当代人固然无法退回到无网时代,但人才是技术的主宰,相较于讨伐媒介的弊端,我们更应当反躬自省,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文字表达的能力。治愈蔓延的“文字失语症”,首先要疏浚行文的源头活水——阅读。习惯了“数字阅读”的跳跃、零碎和浮光掠影,才更需要回归传统阅读的节奏、系统与静心思考,复健日渐退化的思维能力。当然,并不是阅读了,就能支撑输出和表达,惟有“根系阅读”才能支撑“根系思考”。多了解一些完整的原典思想和智慧,才能获取更多支撑自我输出的知识养分。
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,尤其需要一种内在的定力和沉静的品格,而深读与写作,正是我们达此境界的重要途径。这种潜移默化的获得,会让人受益无穷。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每日培训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浙ICP备2022016517号-15 联系邮箱:5 146 761 13 @qq.com